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科技创新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高纪凡对光伏发展的认识尤为深刻
日期:2021-07-1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建立共创共生共赢光伏行业新格局

——对话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

将创新写在基因里的天合光能,早已在全球新能源行业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连续五年获评彭博“全球最具融资价值组件品牌”、连续六年获评全球“‘最佳表现’组件制造商”、多次入选中国包括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全球新能源企业、世界物联网企业在内的“四大”500强……2020年6月10日,天合光能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踏上再创业的新征程。恰逢“十四五”开局,中国擘画“3060”目标愿景,谋划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蓝图。当企业发展遇上时代洪流,天合光能的科技之眼将聚焦在何处?创新之笔又将如何起笔?围绕这些话题,近日,《中国电力报》记者与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展开了一场对话。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
“高度重视光伏与现有电力系统的融合发展”

中国电力报:您是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在推动能源革命、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高纪凡:“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技术革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是驱动能源产业发展向前的第一动力,是推进能源革命的引擎。对于科技创新在能源革命中的重要价值,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聚焦到光伏行业,技术创新的价值更加巨大。与传统化石能源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不同,光伏行业实际是技术依赖型产业,对于太阳能的利用,技术创新才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

多年来,在政策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光伏产业共同付出努力,使中国光伏发电基本走向平价时代,但技术创新的路并不会到达终点。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对于光伏产业来说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光伏行业,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创新、合作的生态圈,要协同创新、共同进步,实现光伏产业迈向主力能源的新使命。

中国电力报:您着重提到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请您具体分析这一战略布局对于光伏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纪凡: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是要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所作的长期规划,到205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将达到67.4%,非化石能源电量将达到97.2%。到了这一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才算建成。在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中,光伏将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光伏装机在未来几十年将有超越预期的大规模增长,这对光伏产业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挑战也会非常之大。首先,光伏行业要进一步降低光伏度电成本,尤其是非技术成本。根据统计,大概有15%左右的成本并非光伏企业自身能够控制,比如土地、税收等,导致光伏整体的发电成本增加。因此,希望国家重视这一点,加大对这些非技术性成本的减负力度,将光伏与土地、农业、林业等政策有效衔接协调,释放工商业、居民屋顶及各种可安装光伏的空间,积极推动隔墙售电和电力交易市场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要高度重视光伏与现有电力系统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光伏需要发展储能、智慧能源、能源物联网,运用大数据、5G、AI等领先技术,实现更加平滑、友好的电力输出,对现有电力系统、电网系统足够友好,在协调融合中实现角色转换。

另外,光伏行业要进一步地实现完全市场化。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新能源要发展,传统能源就要作出让步,这意味着,未来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的博弈将依然严重,要将问题交给市场来解决。因此,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实现电力交易的市场化。

“先后20次创造电池及组件技术的世界纪录”

中国电力报:“十三五”期间,天合光能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有何创新成果?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

高纪凡: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天合光能承担了60余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2项国家“973计划”、5项国家“863计划”及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公司承担的国家级重大技术创新课题均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承担的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均在顺利实施中。

回顾“十三五”,天合光能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众多突出的成就,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电池转换效率方面,公司研发的IBC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5.04%,N型多晶i-TOPCon电池效率达23.22%,单晶电池效率达24.58%,都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自2011年起,天合光能先后20次创造了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目前,公司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高,荣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在新一代电池技术,如HJT、iTopCon、PERC、大尺寸电池,以及BIPV、高效组件等,公司也做了很多技术储备,并取得了业界领先的突破。

在组件相关技术方面,天合光能研制的基于210毫米尺寸的600W+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开始走向产业化应用,引领全行业快速进入“600W+”时代,为中国光伏发电迈入平价时代最后一公里加速。预计2021年底,公司在全球的210组件产能将超过132吉瓦。

中国电力报:天合光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与机制?

高纪凡:科技创新需要与市场应用相结合,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去做创新。2013年,天合光能建设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是中国光伏行业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技术创新平台。

作为公司的核心研发平台,实验室充分吸纳各级专家人才,共完成各类人才计划40余人次,打造了一支以国内外顶尖光伏权威专家和优秀科研骨干人员为主力的技术创新队伍,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2018年,天合光能斩获具有工业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并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三个国家级资质平台。

天合光能基于已有的“一室两中心”,即光伏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从产品、解决方案和物联网三方面开展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构建集中化大平台为创新赋能。

科研离不开资金的支持。2016-2020年,天合光伏研发支出累计达63.6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03%,无论规模还是占比都位居行业前列。持续的投入也给天合光能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末,天合光能申请专利数量达1952个,拥有授权专利数量为888个,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13个。此外,公司还代表中国提交了首个IEC国际标准提案并发布,已主导和参与光伏标准制定97项,其中IEC、SEMI等国际标准30项。

“建立开放创新的光伏生态体系大势所趋”

中国电力报:据悉,不久前天合光能牵头成立了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提出共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生态圈。此举的考虑是什么?将如何开展这一工作?

高纪凡: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博弈氛围浓厚,大起大落、大冷大热的发展环境未发生根本改变,行业无序竞争态势不断持续甚至扩大,偏离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光伏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建立一个开放创新的光伏生态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正所谓“独行者速,众行者远”,中国光伏已经走到了新竞合时代,必须生态联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再进一步,最终走到主力能源的位置,这便是我们联合行业39家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成立“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的基本出发点。

联盟通过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协同产业链的优势资源,彻底打通研发、制造及应用等核心环节,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的新生态。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将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全新技术平台的产品、系统和标准,致力于600W+超高功率组件和解决方案在应用端的价值最大化,建立共创共生共赢的行业新格局,推动光伏行业以“蛙跳”式走向更高功率、更低成本的新时代。

经过大半多年的发展,联盟会员已增加到74家,包括正泰集团、阿特斯等头部企业都悉数加入。在联盟企业力推之下,基于210毫米大尺寸硅片设计的600W+超高功率组件迅速崛起,受到终端客户的广泛认可,并逐步向着市场主流迈进。

中国电力报:2020年6月10日,天合光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塑造了企业发展道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恰逢“十四五”开局,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考量,在新征程中天合光能将有哪些战略?将如何进一步布局技术创新?

高纪凡:“十四五”时期,天合光能将重点瞄准光伏智慧能源,对这一领域的重大前沿技术作重点布局。2020年,天合光能有19个重大在研项目,涵盖HJT、iTopCon、BIPV、PERC、大尺寸电池及组件等最具发展潜力的光伏技术,已累计投入资金13.56亿元。

下一步,天合光能将通过大尺寸硅片、高效光伏电池、高功率密度组件以及智能跟踪支架等技术研发产业化,打造从设备、材料、产品到系统的全产业链创新,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技术成本,推动光伏走向稳定平价电力;不断提高低碳智慧能源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光伏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光储结合新模式,推进光伏系统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协同;通过科技创新把光伏发电、储能、氢能、智能输配电和智慧用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应用相结合,构建智能化的低碳新能源体系。

原标题:科技创新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高纪凡对光伏发展的认识尤为深刻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电力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