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531新政”加速行业整合,光伏成本已接近常规能源
日期:2018-09-1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gl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编者按:近日,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向记者表示,作为技术型产业,光伏行业在“531新政”出台后加速整合,产能正在向优势企业集中。光伏在成本上已经接近常规能源,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之日会很快来临。

“531新政”至今实施已超三个月,新政之下的光伏市场正在经历着彻底洗牌。

新的环境之下,总会有新的变动。面对光伏行业如此困境,有人已经选择离场,比如一些举步维艰的光伏公司、集成商和厂家;也有人长期看好光伏行业发展前景,选择坚持和逆势扩张,比如光伏行业的巨头。

近日,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向记者表示,作为技术型产业,光伏行业在“531新政”出台后加速整合,产能正在向优势企业集中。光伏在成本上已经接近常规能源,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之日会很快来临。




“531新政”加速行业整合 优势产能市场份额将增大

光伏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显示,约七成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同步增长,但第二季度经营数据同比却并不亮眼,同时,光伏企业负债率上升明显。补贴退坡,指标受限,下半年国内光伏电站装机量受到影响,不少光伏企业内部已经产生震荡。

钟宝申认为,行业整合是任何产业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阶段,光伏产业此前经历了散、乱、快的发展过程,“531新政”实施后,市场上的产能将向优势企业集中,行业龙头占有的市场份额增大,而相当一部分常规、落后产能的公司难以生存。

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钟宝申分析,“531新政”加速行业整合,为抢占市场份额,光伏领域内成熟技术将在较短时间内投入市场。同时,行业整合期间,由于市场的整体萎缩,部分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可能受限于有限盈利能力而暂时放缓,研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有望扩大技术优势。

光伏发电成本已近常规能源 “平价上网”前景可期

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通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时曾透露,得益于技术的快速进步,2007年到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了约90%。8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无需国家补贴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函》指出,由各地按照国家有关可再生能源政策,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在落实土地和电网接纳条件的前提下,自行组织实施无补贴光伏发电项目。

钟宝申认为,国家推进“无补贴光伏项目”,能够给社会传递一个广泛的信号——光伏的成本已经接近常规能源,光伏已经在全球具备了成为主力能源的成本条件。从用户侧角度而言,平价上网在一、两年之内完全有可能实现。但他同时坦言,在“平价上网”的问题上,要考虑地方煤炭价格的差异和对污染成本的计算方式,及早明确标准。

他的这番看法基于两点原因:

一是煤炭发电的污染成本目前由社会承担,并未显性化,加之各地煤炭价格略有差异,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煤炭价格衡量光伏电价是否“平价”,只能在个别地方、边界条件下做到。

另一方面,光伏发电原料是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光伏电站建成后,运营成本低;而煤炭需要不断投入成本才能产出,且储量有限。综合来看,光伏发电成本优势已经显现。

光伏发电的成本越来越低,BNEF(彭博新能源财经)指出,在未来几年内,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会大大降低。甚至,它将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淘汰出市场的速度会比想象得更快。

“新能源科技的成本下降速度惊人,它取代化石燃料只是时间问题。”BNEF研究员Seb Henbest说道。

数据显示,风能和太阳能在快速地成为主要的电力来源。在世界能源变化的浪潮之中,中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BBC(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今天中国66%的能源需求还是来自于煤,太阳能只占1%。但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格局或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届时有86%的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而其中,太阳能将贡献三分之一。 

原标题:531新政”加速行业整合,光伏成本已接近常规能源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华夏能源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