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0.3元/瓦时,要不要把动力电池价格打下来?
日期:2024-02-09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imaran_sx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近日,零跑汽车副总裁曹力表示,其采购的磷酸铁锂电芯价格为0.4元/瓦时,还有进一步压缩到0.32元/瓦时的空间。此外,已经有比亚迪等数家电池企业正通过多种措施强推降成本,目标是10万~20万元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动力电池的利润已经很低,很难进入0.3元/瓦时的时代。那么,新能源车企能不能把动力电池价格“打下来”?动力电池企业是否会走上利润换市场的道路?

原材料成本逐步走低

2023年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持续蔓延,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1月23日晚,小鹏汽车宣布,小鹏P7i鹏翼版最高再优惠5万元,综合优惠价28.99万元,全系车型售价20.89万元起,而2023年小鹏旗下部分车型售价已经下调2万~3.6万元。近一年来,蔚来2023款相关车型已经普遍降价2万~3万元;期间,理想汽车的售价降幅也达到3.5万~3.8万元。

之所以能实现较大幅度的降价,与动力电池成本有直接关系。“除了有应对‘价格战’的因素之外,动力电池成本在2023年一路下行是主要原因,这也是市场‘价格战’的支点。”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进入今年,国内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价格约为0.4元/瓦时,方形三元锂动力电池的价格约为0.52元/瓦时,方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价格为0.47元/瓦时。而2023年1月同期,以上3种电池产品的价格分别为0.83元/瓦时、0.92元/瓦时、0.96元/瓦时,下降幅度分别为47.9%、44.0%、51%。2023年初以来,一些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也放低身段,加入了动力电池降价潮。

“动力电池产品价格去年以来持续下行,与碳酸锂市场价格不断下滑有关。”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俞荣锦表示,2022年中,碳酸锂市场价一度飙升到超过60万元/吨,而至2023年末已经跌破10万元/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锂资源供应有了显著改善,不仅国内的锂矿勘探、采矿、加工等方面有了较大增长,而且近来还在四川雅江新探明锂矿资源近百万吨,在很大程度上为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经历前几年“缺芯少电”“天价抢锂”之后,为适应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国际化发展,国内的锂矿石进口也在增加,2023年我国进口锂精矿约401万吨,同比增长约41%。上述因素的叠加,有效改善了锂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也使碳酸锂的价格呈现下行态势。

在市场因素之外,也有近几年疫情及产业链不稳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市场。“去年碳酸锂及电池成本的下降,与部分企业的高价原材料库存基本更迭也有一定关系。”碳酸锂经销商洪浩告诉记者,近几年来,特别是疫情期间,供应链及运输受限,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碳酸锂价格持续上行,有的电池企业为控制成本,在难以看到前景的情况下采购了碳酸锂储存。但没想到的是,过了2022年中,碳酸锂价格开始波动下行,2023年市场价格更是一落千丈,好在这些企业2023年基本把这些高价碳酸锂消耗用尽,企业不再有多余的负担,因此也可以让电池产品随行就市。由于碳酸锂价格的下行速度更快,且有更为显著的成本效益,因此除了特殊要求之外,国内很多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较多采用碳酸锂,而较少使用氢氧化锂。实际上,氢氧化锂的价格也已经接近碳酸锂。

2023年7月,我国碳酸锂期货在广期所挂牌上市,套期保值业务开始流行。“碳酸锂期货价格为现货市场提供了参考。”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记者介绍,上市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碳酸锂主力期货价格“跌跌不休”,临近交割月还数次大幅波动,一度跌破每吨10万元,几乎与现货持平。而且,从碳酸锂期货价格大致可以看出今后几个月碳酸锂现货的价格水平。在原材料供应较为充足的情况下,短期内碳酸锂价格已经难以大幅上行。

市场提速 利润失速

近一年多来,动力电池行业变化之大,是前几年所没有的,特别是从原材料到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的盈利状况依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数据显示,在2023年动力电池装车量方面,宁德时代以167.1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一,所占比例达到43.11%;比亚迪则以105.48GWh的装车量位居第二,占比达27.21%。排名前十的企业还包括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欣旺达、孚能科技等。

动力电池装车量居前的企业,基本也是上市公司中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从国内动力电池行业2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财报看,其中逾五成公司出现营收同比下滑、或归母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两极分化明显。

其中,宁德时代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4.31亿元,同比增长8.28%;实现归母净利润104.28亿元,同比增长10.66%。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6.77亿元,同比增长40.1%;实现归母净利润311.45亿元,同比增长77.05%。

而比亚迪的良好盈利情况中尽管并未将动力电池业务单独列出,但从其动力电池装车量上不难发现,其与宁德时代的装车量差距正在缩小。林弘昌表示,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比亚迪自己整车销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023年比亚迪新车销量达302.44万辆,同比增长62.3%,且新车大量使用磷酸铁锂电池,这必然也会带来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增长;而且,比亚迪电池也已为特斯拉、丰田、一汽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供货,成为其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比亚迪近几年在重庆、济南、惠州等地大力布局电池特别是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产能,而且新上电池产线基本都是自己研制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为电池产量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即使位列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的企业,也有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其中,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亿纬锂能当季实现营业收入125.53亿元,同比增长34.16%;实现归母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下降2.53%。国轩高科当季实现营业收入65.39亿元,同比增长12.98%;实现归母净利润8314.49万元,同比下降2.82%。孚能科技当季营业收入42.47亿元,同比上升24.63%;归母净利润减少7.66亿元,同比下降546.39%。

俞荣锦表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与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相比,增速已经显著放缓,这也必然影响到动力电池的需求增速放缓。而在动力电池产能上,自2021年以来,国内就出现了动力电池大规模扩产潮。2023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387.7GWh,而实际产能已经接近当年装车量的5倍。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一些二线电池企业不惜以超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也导致部分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出现常规产品增收不增利、中高端产品增利不增收现象。

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表示,产能过剩其实更多是一种结构性过剩,过剩的基本是低端产能,中高端产能仍然不足。这是因为低端产品的技术门槛较低,因此导致了“一窝蜂”上马及扩产,而高端、先进的电池产品却不是有资金就能立即产出的,如适应350千瓦以上的超级快充产品,以及不析锂、高安全、长续驶、长寿命电池产品等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科研创新。

多渠道降本增效

动力电池成本占纯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40%~60%,降低动力电池成本,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车企乃至消费者都有重要意义。

近日,有报道称,宁德时代正在向车企推广173Ah的VDA规格磷酸铁锂电芯,其标配2.2C倍率快充,电芯价格不超过0.4元/瓦时。但是,宁德时代方面很快就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

而在弗迪电池的内部通知中,已经把降本增效作为2024年的首要任务之一:2023年,采购团队通过层层筛选、去劣存优、充分招标竞价等手段,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当前,采购降本空间依旧巨大。2024年,弗迪将继续加强非生产性物料的管理和控制,凝心聚力,降本增效。

近来,降本正在成为很多动力电池企业选择的方向。洪浩告诉记者,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寄希望于锂价波动给电池产品带来利润空间已不现实。但从原材料方面看,仍有一定降本空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每GWh磷酸铁锂电芯消耗2350吨正极材料、1400吨负极材料、1250吨电解液、1600万平方米隔膜材料的投入产出计算,磷酸铁锂电芯理论成本可以接近0.3元/瓦时,而这一价位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已经有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在降本增效上作文章。目前,已经有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改变原材料降本,如有的生产软包电池企业,把产品外壳改用1.2mm铝壳搭配泡棉方案,而以往最常使用1.0mm铝壳/钢壳并搭配0.4~0.6mm硅胶垫方案,新方案在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节约成本20%。而且,还有的企业针对内部冗余人员和组织架构“开刀”,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来实现降本增效。

“从整个行业看,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也是减少浪费、提高运行效率的做法。”林弘昌表示,现在动力电池行业依然有很多产品既不先进,品控也存在问题,浪费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只能通过市场洗牌、兼并重组等方式予以消化。这些在规模、效益上位于末尾的电池企业,大多缺乏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只有经历行业洗牌,资源才能更多向有实力的企业集中,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最终实现降低产品成本。

利润换市场可行吗

动力电池企业是否会像整车企业一样开启大规模“价格战”,以利润换市场将电池价格压下来呢?“除了原材料价格下行、动力电池企业强化成本控制及采取降本措施之外,还有些现实因素倒逼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降价。”曾欣谈到,很多车企都开始自研动力电池,如极氪推出自研金砖电池、广汽因湃推出P58微晶超能电池等,目前已投产或陆续装车。而没有自研电池能力的车企则通过商务策略来压低电池价格。如零跑汽车对电池采购每月进行价格比较,同款电池价低者得,以此来获得成本议价权。

但于冬生认为:“理论价格可能接近0.3元/瓦时,但实际生产流程中,还有生产效率、操作工熟练程度、管理水平等随机变量因素影响,电池价格几乎不可能做到0.3元/瓦时。”即使按照目前碳酸锂每吨单价最低9万元左右计算,动力电池的成本也是高于0.3元/瓦时的,企业还要有一定利润。因此,市场供应价格很难实现0.3元/瓦时。”

俞荣锦分析,有实力、有规模、有自主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完全可以凭借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方式把价格压到0.3元/瓦时左右。另一种情况是不具备技术实力和规模实力的电池企业,本身可能就居于低端产能过剩之列,在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这些企业必然也要千方百计去库存,因此亏本接单“赔本赚吆喝”,把电池价格人为拉到0.3元/瓦时左右也是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过2023年的锂价下跌、产能过剩以及车企“价格战”之后,动力电池环节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国内排名居前3位的中创新航,2023年上半年营收虽然达到122亿元,但毛利率仅有9.6%;2023年12月登陆港交所的瑞浦兰钧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仅有4.1%,累计亏损超22亿元。如果是实力更弱的企业以利润换市场,结果很可能就是亏损到破产。

在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利润摊薄成为普遍现象。林弘昌表示,就今年的碳酸锂市场价而言,尽管仍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基本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大涨。同时,动力电池上游的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企业也随着原材料价格走低,难以再有更高的利润。因此,单纯靠向产业链上游寻求利润已经不现实,有规模和实力的电池企业只能通过内部技术、工艺挖潜节约来实现降本,采用大单品策略开拓市场,通过大单品产线的规模化优势降低成本,以此将电池价格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就会损害整个电池市场,导致电池产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林弘昌最后强调。 

原标题:0.3元/瓦时,要不要把动力电池价格打下来?
 
相关阅读: 动力电池 价格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汽车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