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光伏跨界:结局是喜是悲?
日期:2015-08-12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linpher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如果把一个行业拟人化,那新能源就是一个仿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幸运儿:国家级的政策扶植、 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国际的人才供给、以及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入。

然而这样一个幸运儿的命运又如此多舛,在经历了2001-2008年行业疯狂增长的第一个阶段之后,遭遇低潮,2010年重新发展,在2012年又直线下降,起起伏伏直到2014年随着中国本土市场的大力开拓,才逐渐改变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劣势,并从制造走向真正的发电。

如此,现阶段的光伏迎来了许多其他行业的精英企业跨界,如华为、远景、阿里等。与此同时,很多老牌的光伏企业也在跨出去,借其他行业的”智”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如天合、爱康、中盛、协鑫新能源、英利等。

”跨界”对于新能源早已不是新鲜的词汇,不管是”跨出去”的光伏巨头抑或是”跨进来”的外来精英,结局却悲喜交加:

2007年,中国最大的家纺企业孚日就曾投资光伏行业成立”孚日光伏”,拟建立年产能为60MW的CIS薄膜太阳能的成产基地。然而在2013年,孚日光伏因运营状况不佳剥离了大部分光伏资产、并在2014年正式放弃了光伏业务。

2008年和2009年,德国工业巨头博世(Bosch)先后收购了德国太阳能公司Ersol和ALeo solar, 并成立了拥有3000人员工的太阳能事业部,然而2014年博世带着亏损24亿欧元的战绩宣布正式退出光伏行业。

2012年,ABB完成了逆变器、电站EPC、电气系统集成三大业务板块布局,2015年初,ABB却宣布放弃EPC业务,转而通过收购全球第二大逆变器厂商POWER ONE集中发展逆变器业务。

2010年,”狼企”华为通过逆变器业务进入光伏行业,而根据HIS的数据显示,到了2014年,华为已经跻身全球十大光伏逆变器供应商。

跟人类商业社会漫长的“跨界史”来比,光伏的跨界史尚属短暂,但是跨界的本身或者“借智创新”或者“颠覆整合”的本质并没有太大差异。

跨界需做好自身评估

HR有一句行业术语叫做可转换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简单讲就是一个人掌握的是一种逻辑和通用技能,因此可以在不同专业里游刃有余的游转。 举例之,一个人会手工制作木桶,但是如果木桶行业不景气这个人就会受牵连,但是如果此人掌握的是木工,那他可以在很多相关行业自由跨界。

所以,企业要跨界,认清自身的“可转换技能”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商业社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做熟不做生”,从自己擅长和熟悉的技术产品或者微领域切入到新的行业,是一种非常保险的做法。例如华为通过和自身产品技术逻辑和原理相似的逆变器产品进入光伏业,并通过对产品创新(华为的逆变器没有风扇和熔丝这两个最容易出故障的环节)和建立新的行业游戏规则(开创了智能光伏电站”的新时代)成功入驻光伏。

熟练掌握的技术逻辑,加上可以贯穿行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以及丰富的面向B2B企业的经验,都是这次成功跨界的重要因素。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PVTECH作者:艺初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