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模式”开启!
一个月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不仅如此,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两周,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多高温天气。四川盆地、陕西关中、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多高温少雨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局部39℃左右。
气象专家指出,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日本气象厅7月11日发布监测速报称,从2021年秋季开始的拉尼娜现象到今年6月仍在持续,并很有可能持续到秋末。
自1950年以来,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比之前几个世纪出现得更密集和剧烈。伴随全球变暖,类似情况可能会更加普遍。这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将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几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其实,类似的异常天气已开始在全球频繁出现:美国、加拿大等地出现罕见的“热穹顶”,高温热浪致数百人死亡,利顿小镇付之一炬、死亡谷地面最高温达81℃;伊拉克遭遇持续的高温炙烤,阿尔及利亚高温热晕骆驼;南非出现了罕见的寒潮袭击;澳大利亚东海岸遭暴雨袭击;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增多,南方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天气等。
气候问题倒逼新能源发展
为何拉尼娜现象持续发生,极端天气愈演愈烈?简单来说最直接的诱因就是空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象局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从现在起到2026年,地球的年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48%,并且这一概率可能会继续上升。然而,相比之下,未来5年升温1.5摄氏度的概率在7年前还接近于0。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而能源系统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中其低碳转型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排“绿电”将成为全球电力发展的主力军,加速推动中国以及全球双碳目标达成。
我国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的趋势下,以新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蓬勃发展。
十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
毫无疑问,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已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
不仅如此,在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我国新能源产业成本大大下降。以光伏为例,光伏发电的组件价格、初始投资成本、度电成本均处于下行通道,且降幅较大。十余年间,成本下降超过80%。
hard模式考验电站安全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电站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考验。
例如,光伏电站运营周期长达25年或30年,在光伏发电的漫长岁月中,气候、地质等现象引发的自然风险如影随形。而今,随着全球变暖,“拉尼娜”等极端气候现象的连续出现,电站安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根据预测,暴雨、洪涝、雷暴、冰雹、台风、暴雪、沙暴、高温等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将不断增加。而光伏电站如何在这种洗礼下正常运行?
光伏等新能源在承担带领新能源加速发展实现全球能源变革的同时,更需关注在多样化气候条件下的运营能力,避免极端天气对电站造成重大发电量影响和背后真金白银的资产损失。
保证电站的安全稳定,首先要从组件入手。光伏组件的寿命与生产厂家的生产质量以及所选用的材料等密切相关。
光伏组件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太阳能最终通过它转化为电能,推动用电端负载工作。光伏组件质量与户外可靠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光伏电站的质量、发电效率、发电量和使用寿命等。
如干热少雨地区风沙活动造成玻璃背板磨损、高温或高紫外地区容易加速封装材料老化、暴雪及台风天气下电站压塌,组件吹飞等风险,均会导致光伏组件不同程度上的功率过度衰减或加速老化,甚至破损报废,影响组件使用寿命和电站发电量。
不仅如此,光伏组件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下游电站的投资收益率。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地面光伏系统的初始全投资成本为4.15元/W左右,其中组件约占总投资成本的46%。
因此,光伏组件是否安全可靠深刻关系到电站质量和投资者的钱包收入,并最终影响我国的碳中和进程。
另外,电站系统的质量保证,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从硅片和电池的制造,到玻璃、接线盒等等,产业链的靠谱,是电站稳健可靠的基础。
总之,光伏已成为我国碳中和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提高光伏电站资产和运营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让这一任务更加紧迫和必要。
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变革的征程中,我们务必要关注到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与可靠。
与时间做朋友,让电站实现稳健发电25年以上,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碳中和的时代命题。光伏行业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要将长期主义和品质保障作为方法论、价值观,更要作为一种行业信仰。
原标题: 极端天气频频“发威”,光伏电站安全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