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 » 正文
 
广东:推进生态修复,社会资本成为生力军
日期:2022-07-1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sangjuanjua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曾经的养殖塘,如今已长满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昔日的不毛之地,化身为现代化的光伏发电站;满目疮痍的废矿山,蜕变为风景秀丽的生态公园……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类似的场景在广东的许多地方上演。

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压力大,广东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记者了解到,除了加强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外,广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办法,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提供政策保障,不断推动生态修复工作走深走实。

修复生态可获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

“广东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十三五’以来制修订90多件次生态环境地方法规。”在近日广东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介绍说。这其中,不乏关于生态修复的。

以红树林修复为例,广东红树林面积15.96万亩,面积全国最大,分布在全省14个沿海地市。目前广东正在谋划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提出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六项举措,2025年将完成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的任务。

为给红树林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广东修订了《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设立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印发《海岸线占补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占补平衡制度,完善红树林营造修复奖励机制,提出了营造1亩红树林共奖励0.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激励措施。

“这个制度,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参与生态修复的热情。”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海洋规划与经济科科长杨锋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已经有十几家企业找到他们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企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生态保护的政策引导方面,广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介绍,广东正在起草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核心的内容是赋予修复的主体在一定期限内拥有自然资源的特许使用权。

“我们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实践,选取了10个点进行试点,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营造修复,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屈家树表示。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是解决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资金来源渠道少、筹措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正在积极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市场化、多元化良性互促机制。

“蓝碳”交易助力红树林保护工作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湛江持续强化红树林湿地的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增,促进了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的修复改善。“由于管理区域面积大、管理单元分散、管理人手不足等问题,人为活动干扰和红树林局部破坏问题仍有发生。”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吴晓东介绍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就指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存在局部侵占或破坏红树林等问题。“虽然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完成督察整改任务,但是退塘还林压力、后期管护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等问题,都影响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最终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稳步推进红树林修复工作,保护区管理局与有关方面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19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将2015年至2019年在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开发成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2021年6月8日,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正式签署首笔核证的5880吨碳减排量的转让协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碳减排量,用于抵消该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项目收益将用于修复的红树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效果。

“实际上此次交易的资金并不多,但是意义却很大,有效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这对于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助推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吴晓东告诉本报记者。

与此同时,湛江市于2022年4月16日成立“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杨锋告诉记者,随着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红树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公益组织和企业对红树林保护修复产生浓厚兴趣,热切表示希望可以参与到其中来。


 
 
湛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小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昔日不毛之地成亮丽风景

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北排土场的100兆瓦光伏电站空旷静谧,绿树环抱中,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电板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十几年前,这里是茂名油页岩露天矿的北排土场,倾倒的煤渣冒着浓浓的黑烟,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如今,经过生态修复之后,摇身变成了广东省目前最大、茂名首个地面光伏能源发电站——广东粤电茂名露天矿“林光互补”项目。


 

广东粤电茂名露天矿“林光互补”项目

“生态修复涉及金额量大,对于财政并不富裕的茂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茂名市生态环境局财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排土场修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由光伏企业投资参与修复改造,把废弃排土场建成绿色能源光伏园区,通过种植苗圃绿化,建设观光亭、休闲亭、休闲小道等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和光伏发电为一体的阳光公园。项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达到“一地多用”的效果,总投资约10亿元。

据光伏能源发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平均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10321万千瓦时,有力缓解了环境保护压力,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我们通过发电获取效益,当地政府也有税收,真正让废弃排土场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北排土场只是茂名油页岩露天矿修复的一部分。茂名油页岩露天矿从1962年投产到1992年停产,在为缓解国家石油困难作出特殊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地按照“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系统性生态修复思路,将昔日的城市“伤疤”蝶变成了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矿山生态公园。在修复中,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茂名石化公司(露天矿历史开采主体)参与到生态修复和露天矿博物馆的建设及展品收集中去,总投入超过5000万元。

而随着废弃矿区系统性景观改造的不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不断美化,成了茂名市的城市名片,吸引了社会团体、组织自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矿区复绿过程中,社会组织、人民团队、企业、志愿者自发捐种树木、物资,相关捐助合计价值约1200万元
原标题:广东:推进生态修复,社会资本成为生力军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