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 » 正文
 
美国研究小组展示光伏电池结构的新架构
日期:2013-11-2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apple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就太阳能电池板的功能而言,尽可能的将更多的光子转换为能源乃大势所趋。一直以来,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孜孜不倦寻求提高光伏设备能源吸收的效率, 不过当前技术仍受制于部分物理定律。

  日前,美国佩恩(Penn)大学和德雷克塞尔(Drexel )大学联合宣布研发出太阳能电池的新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望削减光伏电池的制造成本,令其更易于生产,还可提高其转换效率。

  目前光伏电池均以同一种模式展开工作:吸收光线,再激发电子,令它们流向特定的方向。这种流动的电子被成为电流。然而,为了达成一致的路线或电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离不开两种材料:吸收光线的材料与导电的材料。一旦一个受激发的电子跨越前者到后者,就无法折回。

  拉佩(Rappe)表示:“不过,世界上存在一小类材料,一旦受到光线的照耀,电子即流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无需从一种材料跨向另一种材料。”

  “我们称之为光伏本体效应,而非发生在现有光伏电池中的‘接口’效应。这类现象早于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不过我们并没有采用这类方式生产太阳能电池,因为最终证实这类效应只可将紫外光线转换为能源,而绝大部分能源来自太阳光线中的可见光与红外光谱。”

  基于此,寻找一种存在于光伏本体效应中的材料即可大幅简化光伏电池的生产流程。而且,该方案还可规避“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Shockley-Queisser Limit),即在电子在排队等待跳跃的期间,部分光子的转换能源会丢失。

  拉佩声称:“想象一下,来自太阳的光子如雨般落在你身上,不同频率的光线就如同类型各异的货币:便士、镍币及硬币等。此时,吸收光线的材料可称为‘能带隙’——决定你最终获得的‘面额’。”

  何谓“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通俗的讲,你最终抓住的面值只能是能带隙可容纳的最低数值。目前光伏本体效应中并无合适的材料。凭借专业的材料积淀,研究小组已研制出一种新型模式,并已测量其属性。

  早在5年前,该研究小组就已启动理论工作,描绘出这一新型化合物的具体属性。每个化合物始于一个“母”材料,该材料向最终的材料注入光伏本体效应中的极性方面。所谓“母”材料,即能够削减化合物带隙的材料。

  随后,这两种材料均被研磨称细粉末,混合在一起,在炉中加热,直至两者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得到的结晶具有“母”材料的结构,但关键部位拥有来自最终材料的元素,从而使其能够吸收可见光。

 
实验室中制作出的钙钛矿晶


  “设计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即确定材料能否在吸收可见光的同时依然保留极性属性。” 戴维斯(Davis)说道,“据理论计算显示,新材料中互相排斥的属性组合其实能够趋于稳定。”

  这是一种被成为“钙钛矿型晶体”的结构。绝大部分吸光材料都具有这种对称型的晶体结构——可令原子在固定的版图内反复上、下、左、右的移动。这类功能可令材料变成非极性,且从电子的角度而言,所有方向均看起来相似。因此,对于原子而言,并无一个终极流动的方向。

  钙钛矿晶体的金属原子均具有相同的立方晶格,每个晶格内包含一个八面结构的氧原子,而每个氧原子内却含有另一类型的金属原子。这两种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令它们偏离中心,从而使得整个结构具有方向性——富有极性。

  “所有好的极性或铁电体材料均具有这种晶体结构。” 拉佩表示,“看似非常复杂,其实当你拥有一种含有两种金属元素及氧元素的材料之时,这类现象便会在大自然一直出现。”

  经过数次特定钙钛矿型晶体生产失败之后,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包含铌酸钾、母材料、极性材料以及镍铌酸钡的具有带隙的终极产品。

  研究小组首先使用 X射线晶体技术及拉曼散射技术来生产出对称型晶体结构。随后,他们调查该结构的可切换极性与带隙,明确该结构能够产生光伏体效应,增加打破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的可能性。

  此外,倘若最终产品带隙的大小能够受到镍铌酸钡百分比的影响,那么相比于界面太阳能电池,该产品的优势又增加了一项。

  斯帕尼尔(Spanier)指出:“‘母’材料的带隙在紫外线范围之中。不过,只有增加10%的镍铌酸钡,带隙就会移向可见光范围,令转换效率接近理想的位置。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随着我们增添更多的镍铌酸钡,带隙在可见光范围内仍可发生变化。”

  另一个解决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不利影响的方案即将数个带有不同带隙的太阳能电池有效有序的累积在一起。

  这些多结光伏电池具有高带隙的顶层,能够捕捉绝大多数有价值的光子。连续层的带隙愈来愈低,获得每个光子总绝大部分的能源。不过,这一切会增加整体的复杂性以及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

  “整个材料家族贯穿整个太阳能光谱。” 拉佩解释道,“基于此,我们能够成长出一种材料,且慢慢的改变为化合物,从而令一个单一材料的性能类似于多结光伏电池。”

  “材料家族这一成果非同凡响。”斯帕尼尔说道,“因为它包含廉价无毒且充足的元素——这点绝非目前运用于薄膜光伏电池技术中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可比。”

  该研究由佩恩大学文理学院(Penn's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化学系教授Andrew M. Rappe及研究专员Ilya Grinberg领导,连同工程与应用科学部主席Peter K. Davies及德雷克塞尔(Drexel)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Jonathan E. Spanier联合完成。论文报告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该研究受到本·富兰克林科技合作伙伴旗下的能源商业化机构、美国能源部旗下的基础科学办公室、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工程教育协会及海军研究办公室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此外,化学系的Gaoyang Gou、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D. Vincent West、David Stein及Liyan Wu以及来自德雷克塞尔大学的Maria Torres、Andrew Akbashev、Guannan Chen以及 Eric Gallo对此研究亦有贡献。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solarzo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